液氮罐在生物样本、疫苗或畜牧精液运输过程中若发生倾倒,不仅可能导致液氮快速挥发、样本温度失控,还存在冻伤、窒息甚至罐体爆裂风险。此时,必须冷静、规范地执行应急处理,较大限度保护人员安全与珍贵样本。
第一步:确保人员安全
立即疏散周围人员至通风良好区域,避免吸入高浓度氮气(氧气浓度<19.5%可致窒息);
切勿徒手触碰罐体或泄漏液氮,必须佩戴防冻手套(如Cryo Gloves)和护目镜;
若在密闭车厢内倾倒,切勿立即进入,先开启车门/窗强制通风10分钟以上。
第二步:评估罐体状态
检查罐体是否有凹陷、裂缝或颈管断裂。若真空层破损,外壳会迅速结霜或“出汗”,表明绝热失效,液氮将加速蒸发;
轻摇罐体听声:正常应有液体晃动声;若无声,可能已全部泄漏。

第三步:样本保护措施
若罐体完好仅倾倒,缓慢扶正(避免剧烈晃动导致液氮喷溅),检查颈塞是否移位,重新盖好;
记录倾倒时间和当前液氮液位(可通过称重估算),评估剩余保存时间;
若液氮损失严重(>30%),立即联系较近的液氮补给点,或转移样本至备用罐;
对于高价值样本(如干细胞、稀有基因资源),建议运输前制定应急预案,包括备用罐、GPS定位、温控记录仪等。
后续处理:
即使外观无损,也应送回厂家检测真空度;
建立运输事故报告,分析原因(如固定不牢、路况差),优化包装方案(如加装防倾支架、使用专用运输箱)。
某科研机构曾因运输中液氮罐倾倒未及时处理,导致一批iPS细胞全部失活,损失超百万元。而另一家生物库因配备双罐备份+实时液位监测,在类似事故中成功保全样本。
总之,液氮罐运输安全“重在预防,贵在应急”。规范固定、人员培训与应急预案缺一不可,唯有如此,才能在意外发生时守住生命科学的“关键一道防线”。